乡愁教案

时间:2025-07-12 10:08:55
乡愁教案模板十篇

乡愁教案模板十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乡愁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乡愁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诗歌层次的分析,体会作品的结构美

2.通过对诗歌词语的分析,感受作品的语言美

3.通过对诗歌深情的朗诵,欣赏作品的音乐美

4.通过对诗歌线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诗歌深情的朗诵,欣赏作品的音乐美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歌线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

课时设计: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乡愁,是对家乡深切的思念之情。它是我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人们的脑海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把学生找的诗句用投影打出)

2、作者简介。

二、诗歌的赏析

1.整齐的结构美

形式上:寓变化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长短句错落有致,反复和重叠交相辉映。

内容上:全诗共四节,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如油画的着色,那色彩便是乡愁,层层加深。

2.质朴的语言美

四个时间段:小时候 → 长大后 → 后 来 → 现 在(平平淡淡)

四个对应物:邮 票 → 船 票 → 坟 墓 → 海 峡(实实在在)

四个数量词:一 枚 → 一 张 → 一 方 → 一 湾(微乎其微)

四个形容词:小小的 → 窄窄的→ 矮矮的 → 浅浅的(轻描淡写)

3.和谐的的音乐美:

小时候 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这头↗ 我/在外头↗

母亲/在那头 ↘ 母亲/在里头↘

长大后 ↗ 而现在↘

乡愁/是—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 大陆/在那头 ↘

4.深沉的意境美

时间线索: 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 现在

这头 这头 外头 这头

空间线索: { { { {

那头 那头 里头 那头

人物线索: 母亲 新娘 母亲 大陆

(祖国母亲)

抒情线索: 母子情 夫妻情 母子情 思乡情

感情基调:愁(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乡愁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

(二)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乡愁是我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主题,古代诗歌中就有许多描写乡愁的诗篇,同学们能背诵一些写乡愁的古诗吗?

(如李白的《静夜思》)

(二)整体感知

1学生们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请说出来大家讨论。

(学生谈自己初步的感受,教师适当点评。)

2注意读准字音,争取读出感情。

(齐读诗歌,教师适当点评,由此导入诗歌借助意象表达感情的手法讨论。)

3读了余光中的这首诗,你觉得他是不是把乡愁形象地展现出来,使你们对乡愁有了一些具体的感觉?作者是怎么做的呢?

(学生讨论阐述,教师归纳概括:作者把乡愁化作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形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这就是乡愁。这就叫创设意象,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方法。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来感悟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是理解和赏析诗歌的重要途径。)

4(意象是一种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教师解释:创设意象就是借助某一事物,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其上加以表达的写作手法。在这首诗里,作者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上,使抽象的感情可知可感,具体形象。)

5具体感知意象的创设效果。读读想想,邮票如何能表现乡愁?

(学生讨论,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点评概述:邮票让人联想到通信。在外求学,思念母亲,点点滴滴的眷恋之情,凝聚在这方不盈寸的小小邮票上。邮票虽小,可蕴涵着多少情感啊!)

6同学们,你们理解了其中的情感,这还只在心里,怎样朗读才能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呢?

(学生朗读体会,交流自己的感觉。)

要通过朗读读出你对诗歌的理解,表达丰富的感情,就必须注意停顿,把握节奏,突出重音。如“小小”二字就必须重读才能凸现其中丰富的内涵。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小小”重读)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这”“那”重读)

(学生反复朗读、背诵。)

7学样道理,其他几个小节该怎么读?哪些词要重读?为什么?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适当引导:一张船票,虽然窄窄,却凝结着对新婚妻子的不尽相思;一方坟墓,虽是矮矮,却将慈母与“我”天人相隔,其间无限酸楚,谁能体会?一湾海峡,虽是浅浅,却将两地分隔多年,可这浅浅的海峡又怎能割断炎黄子孙对故土的绵绵思念?)

根据第一节的学习方法,自己尝试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请同学们把握节奏,突出重音,自己朗读体验,感觉一下是否读出了诗歌要表达的感情。

(学生将重音停顿标出,朗读体会。)

(三)课堂小结

(集体朗读全诗。教师评点。)

同学们理解了诗人在诗中蕴涵的感情,朗读时抑扬顿挫,感情投入,这首情文并茂的诗就显得更美了。通过朗读训练,我们对这首诗中表达的情感有了一个整体感受:作者把自己的思乡之情寄托在一个个特殊的具体的物体上,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感情明朗、集中、强烈,让人具体可感,同时又能激发我们丰富的联想,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可播放音乐配乐集体朗诵。)

(四)课堂练习

如果你们要表达思乡或思念亲人的感情,会创设怎样的意象呢?选择一个具体的可以寄托你的情感的事物,模仿这首诗的结构,写一节大家交流。

(学生思考、创作,朗读交流;教师鼓励性评价。)

(五)布置作业

1备据“思考与练习二”,感知本文的构思特点。

板书设计

乡愁

余光中创设意象一枚——(小小的)——邮票

一张——(窄窄的)——船票

< ……此处隐藏9573个字……情基调是昂扬激越还是忧郁深沉?

采用自由提问式,让学生无拘束回答,学生应该容易明白。

教师补充: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优美的恋歌。

4.设问(不用马上答):朗读这首诗的时候,在语速和节奏处理上应注意什么?

先请二人(举手)试读并讲解:语速要放缓慢一点;要多停顿,不直读长句。

5.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朗读。诗的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

乡 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人/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四、分析、解读本诗。

1、三个问题:

(1)乡愁原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而诗要讲究形象性,这首诗是怎样把抽象的乡愁形象化的?

(2)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3)诗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乡愁呢?

2、解决方式:由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开展全班性的讨论,教师也适时参与其中。

第一题结合前面学习过的〈静夜〉中有关形象化的手法应该不难理解,学生比较容易找出是用比喻的方式,把乡愁投射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具体可感的对象上,采用了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技巧:托物寄情。

第二题前一个问题容易找到,共同的特点教师应给恰当的提示,便表达效果可抽查优生回答,对于中下生可掌握可不掌握。教师再讲解。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学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第三题应该容易想到,如果不行,教师作一些启发,提问后再总结。

(小时候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长大后夫妻分离对妻子的思念;后来母子死别 再也无法沟通的思念;现在游子与大陆分离对故土的思念。这四节诗层层推进,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五、朗读、背诵、体味。

自由朗读(按要求)并当堂背诵该诗,并同时再次感受作者的这种乡愁之愁(如何感受是一种灵性,无法指导)

六、作业布置:完成自设作业。

乡愁教案 篇10

《乡愁》教案

学习目标:以诵读为基础,介绍几种赏析,重在学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重难点: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播放《乡愁》朗读录音

二、作者介绍

余光中:中国台湾诗人。福建永春人。先后在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外文系学习。历任《蓝星》、《现代文学》等杂志的主编,著有长诗《天狼星》、诗集《蓝色的羽毛》、《天国夜市》等。此外尚有散文集、评论集多种。

三、整体感知

(1)阅读《乡愁》,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

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

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

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

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阅读此诗,使我们感到回味无穷。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2、诗的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诗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

总之,本诗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台湾人民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

四、赏析

《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它以民谣的歌调深沉而忧郁地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短诗巧妙地运用了民歌中部分隔离反复的形式,叙述抒情主人公人生主要历程中的几段乡愁,最后一节轻轻一点:

“而现在……”

诗人善于使用传统民歌的层递层进、互衬对比的手法。前三节诗逐层描绘了他幼年、成年、成年之后的三段生活经历,母子分离的乡愁,情侣难见的乡愁,皆由生活拮据造成。生离死别的乡愁,是由生命规律使然。三段乡愁写个人,却为写中华民族乡愁打好铺垫。最后一节,抒写的国愁才是全诗的主旨之所在。它唱出了几千万台湾同胞的赤子之心。

短诗在语言、节奏韵律的运用上也有独到之处。以“小小”、“窄窄”等分别形容邮票、船票,用得明了、形象、新鲜,加重了乡愁的浓重意味。总而言之,《乡愁》整首诗含蓄蕴藉,余韵绵绵,满纸是思念大陆的亲情,落叶归根的宿愿,已成为人们传诵的佳作。

五、难点分析

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意象的笔法。诗中主要设置了四个象征性的意象:

一是“小小的邮票”,它象征着作者少年时代乡愁的骨肉之情。母亲牵挂儿子,儿子想念母亲。

二是“一张窄窄的船票”,它象征着作者青年时代乡愁的恋人之情。这是青年男女之间的思恋和向往。

三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它象征着作者中年时代乡愁的生死之情。这是一种只能埋于心底、无法在两者之间传递的刻骨铭心的思念。墓里墓外虽然只有咫尺,然而却又是那么遥远。

四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它象征着作者晚年时代乡愁的故国之情。海峡虽然“浅浅”,但是故国之情却是深不可测。而且,作者的情感是层层深入、步步递进,它绵远深长、回味不尽。作者“乡愁”的内涵和境界,随着自己的成熟和时代的发展,得到不断的深化和提升,从个人和家庭的亲情,扩展到海峡两岸的爱国之情。这就使“乡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

六、朗读比赛

七、小结课文

八、布置作业

背诵诗歌

《乡愁教案模板十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