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两万里读后感

时间:2025-07-12 10:08:56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合集15篇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合集15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海底两万里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1

大家好,今天我要分享的是四年级下学期必读书目《海底两万里》。

这本书是一本神奇而有趣的科幻小说,它是法国著名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经典杰作,凡尔纳也被称作“科幻小说之父”。

书中凡尔纳用笔墨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博物学家——阿罗纳克斯,他是一位知识渊博,博古通今的巴黎博物教授;孔塞伊,阿罗纳克斯先生最忠诚的仆人,也是一个分类狂,总是认认真真地、一本正经地分类海洋物质;内德·兰德,一位优秀、勇敢的捕鲸手,野性十足,脾气暴躁。“鹦鹉螺号”里被监禁且与世孤立的生活,使他无法忍受,所以他经常密谋出逃计划,当然如果没有他,教授和孔塞伊最后也不可能重回大陆了;尼摩船长,海洋的“隐者”,他对海洋的热爱之情,以及内心所藏着的炽热的民族之心,让他人性的光辉不断闪烁。

书中开头就讲述了接二连三的“撞礁”事件,于是“林肯号”被派出侦察这件稀奇的事况,但是它也遇到了袭击,阿罗纳克斯先生、孔塞伊和内德·兰德就这样掉到了“暗礁”上。当他们苏醒之后,才知所谓的“暗礁”是一艘潜艇。他们别于选择,跟着尼摩船长一起周游大世界(大海洋),开始了一段惊心动魄的海底旅游,他们遇上土著民、在南极冒险、勇斗鲨鱼、肉搏章鱼、海底复仇……

在书中,我不仅认识到了一个个勇敢、机智的人,也见识到了世界各大洋独特、迷人的海底风景。

《海底两万里》让我从平淡的语句里,采到了无数的甜蜜!用甜蜜换取了美好的读书时光,在美好的读书中丰富了我的积累,相信这对我的写作也非常有帮助,你们说呢?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2

《海底两万里》是法国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代表作品。文章的想象力十分丰富,跟随着“鹦鹉螺号”的脚步,读者可以把大西洋、红海、地中海、南极等整个海洋世界都变成自己的旅游胜地,并体验深海里数不尽的神秘与刺激。

这部小说通过皮埃尔?阿龙纳斯教授视角,以第一人称讲述。从1866年开始,人们在大海上发现了一个类似独角鲸的巨大生物,因这头独角鲸攻击许多船只而使船只沉没。美国政府派出驱逐舰前去跟踪追捕,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应邀参加。

在驱逐舰与独角鲸搏斗时,驱逐舰受到独角鲸的水柱攻击,使得驱逐舰上的阿龙纳斯教授以及他的仆人和一位捕鲸手成为了“鹦鹉螺”号的“俘虏”。此后,他们在“鹦鹉螺”号上生活了十个月,这十个月里,他们探尽了海底秘密。后因不堪海底世界过于沉闷的生活,在极其险恶的情况下逃脱,重回陆地,生物学家才得以把这个海底秘密公之于世。

这部作品将曲折紧张的故事情节、瞬息万变的人物命运、丰富详尽的科学知识、逼真的细节、美妙的幻想融于一炉。作者独具匠心,巧妙布局,时而将读者推入险象环生的险恶环境,时而又将读者带进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妙境界,波澜壮阔的场面描绘和细致入微的细节刻画交替出现,令人读来欲罢不能。

作品的惊人之处还在于极富有科学意义。在凡尔纳生活的时代,人们还没有发明潜水服和可以在水下遨游的潜水艇,在这样的背景下,凡尔纳成功地塑造了“鹦鹉螺”号潜水艇实属难能可贵。在小说发表25年后,人们制造出了真实的潜水艇,与小说描写的大同小异,所以说凡尔纳作品中的幻想都是以科学为依据的,这也是这部作品具有永恒魅力和现实意义的重要原因之一。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3

《海底两万里》是法国著名的“科幻小说之父”儒勒·法尔纳的作品。它是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另外两部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和《神秘岛》。我十分喜欢这本书,因为读着这本书我仿佛来到了“鹦鹉螺”号里与尼摩船长一起历险。

“海底两万里”是一个奇特的名字。我想:为什么书名叫“海底两万里”呢?难道故事的内容是海底两万里有着什么样的奇珍异宝,还是海底两万里有什么未被发现的生物。想到这里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书,欣赏《海底两万里》引人入胜的内容。

1866年海上出现了一个“怪物”,在全世界闹地沸沸扬扬,生物学家阿罗纳克斯也参加了清除“海怪”的活动。经过千辛万苦“怪物”并没有被清除,反而阿罗纳克斯一行人成了“怪物”的俘虏。结果他们发现所谓的“怪物”是一艘尚不未为世人所知的潜水艇“鹦鹉螺”号。阿罗纳克斯一行跟着“鹦鹉螺”号周游各大洋,一路上尼摩船长带领生物学家一行人饱览海底变幻无穷的奇异景观,参观海底森林,探访海底的亚特兰蒂斯废墟,打捞西班牙沉船的财宝,充满智慧和勇气的尼摩船长还领着阿罗纳克斯与大蜘蛛、章鱼、土着人搏斗,他们渐渐喜欢上海底的生活,但他们还是没有打消逃脱这个念头。终于这三个人在极其险恶的情况下逃脱,把“海怪”之谜公布于世。

读了这本书我的心随着“鹦鹉螺”号神秘之旅的曲折起伏澎湃激昂,我深深地被尼摩船长的智慧、勇气给震撼了。我知道了世界上不为人知的秘密还有成千上万,我们只有掌握知识,学好本领,才能去探询世界,发现世界的美妙,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贡献,为世界的文明尽一份力。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4

我竟然没有觉察到,这本《海底两万里》的作者和《八十天环游地球》的作者同是儒勒。凡尔纳。联系两本书,虽然是汉译来的,但文笔果真如出一辙——严谨、和蔼,一个富有人生阅历的男人,在讲述着一个故事。

他就这样,将《海底两万里》,讲述了下来。不思索作者为了表达什么,一心一意地读他的文章,吮吸他的墨汁,直到在宁静中读完这个不平静的故事。

在我读来并没有感到这是一部科幻小说,他离我们的年代好像不远,最多100年。但当我知道他来自于19世纪时,大吃一惊,我感慨于他惊人的预见力——文章出版后25年才造出潜水艇,且与作者的描绘大同小异。

如同他本人,他的故事也是个传奇:阿龙纳斯——一位法国科学家,他和同伴在美国战舰对“水怪”的追逐中落水,被“水怪”——一艘潜水艇救起,然后与船长尼摩在深海中作了很长时间的旅行后,耐不住寂寞,最终与同伴逃走。

我对书中开始的追逐行动极其反感,站在两个立场上来说,是这样的:尼摩船长对人类的报复确实太过深重,以暴制暴;而人类认为危害自己的东西,只能归向一个地方,从不思索自己对海洋的过错。作为人类,我也觉得人类的错误更为深重,什么“人命关天”,如果你是一条鱼,也会觉得“鱼命关天”。就是因为人类的“智慧”,比任何生物都要“高等”,而我们恰好是人类,才会有“人命关天”一说。这个词,更证明了人类思想的狭隘。

作者希望保护海洋生态的愿望,永远埋藏在海底两万里旅行的字里行间,暗礁、漩涡、鲨鱼、土著人,都好似远古海洋陆地的一种徒劳的警告与报复。在逃离后,阿龙纳斯希望尼摩船长能平息他对人类的愤怒与仇恨,可人类的开采一直不停,对大自然的破坏一直不停,尼摩 ……此处隐藏4530个字……p>

读《海底两万里》,我看见了现代科技的发达。在1866年那个年代,海上出现了一座“暗礁”,当人们还以为这是什么鲸鱼时,阿罗纳克斯教授,他的仆人孔塞伊和捕鲸手内德·兰德偶然地来到了这个“怪物”上面。其时,这不是别的,而是一艘潜水艇,一艇永远不上岸,坚固无比的潜水艇。这艘潜水艇长约3海里,宽约1海里,面积为1010。45平方米,体积为1002立方米。它可以下降到海底一万六千多米的地方,轻而易举。哦,对了!这艘艇就是——“鹦鹉螺”号。

读《海底两万里》我看见并了解这个深不可测,但又美丽绝伦的大海,它给了我们许多宝物。在维哥湾海底,有许许多多让你目不暇接的珍珠母。维哥湾并不深,那些捞珍珠的人们就是在这儿发了财的。他们虽然发了财,但也活不了多久,因为他们在水下憋一分钟就会溺亡,最高纪录也只有五十八秒。还有“鹦鹉螺”号上面用的纳、电、铁……都是海洋提供的。怪不得说海洋是个“聚宝盆”呢!原来如此,大海里,不愁吃也不愁穿,随处可以捞到各种各样的鱼,只要你有足够的氧气,你可以在海底呆一辈子,永不上岸,就像“鹦鹉螺”号的呢摩艇长一样,与世隔离。

我也很想拥有一艘“鹦鹉螺”号一样的潜水艇,如果我有了,我也会像他们一样环游海底世界,亲自去看一看美丽的珊瑚,五彩缤纷的鱼儿和凶猛的鲨鱼,多有意思!

虽然我不知道“鹦鹉螺”号最后的命运——它被那个迈尔大旋流怎么样了?但我仍然祝福它和尼摩艇长。

真想去一次海底!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13

这几天,我看了一本《海底两万里》,这本书非常有意思。作者还独具匠心,巧妙布局,在漫长的旅行中,时而将我推向险象环生的险恶环境,时而又带进诗情画意的美妙境界;波澜壮阔的场面描绘和细致入微刻画交替出现。读书引人入胜,欲罢不能。这的确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好书。

小说从海面上“怪兽”出没,频频袭去各国海轮,搅得人心惶惶开始,到鹦鹉螺号被大西洋旋涡吞噬为止,整部小说悬念迭出,环环相扣。这本书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在旅行过程中我和尼摩船长以及游客们都可以说是随着事情发展,而有所变化,有时惶恐不安,有时轻松愉快。这本书的精妙之处还在于完全自然的知识启迪,虽然书中讲述了不少有关海洋的知识,例如红海一名是源于海中的一种名叫三棱藻的微小生物分泌的黏液造成海水颜色像血一样红。但是没有任何一个在读者接受起来十分刻意或困难的,只是一次旅行中的所见所闻罢了,这使人们对因景而生的各种想法和收获都得以牢固的保存。

不过就如马克思哲学所言,任何事物都是有相对的两面性。工业革命的产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却把我们生活的环境弄得一团糟,什么温室效应海平面不断上升、大自然稀有物种灭绝食物链的破坏,人们也得到了应有的报应。以后若是将利爪伸向海洋后还会发生什么呢,无法遏制人的欲望也许会把人类推向历史发展最高峰,自然是按照它的规律向前进的,否极泰来的道理是不变的。万恶的人们,不要过多的要求,适可而止会让我们生存的更长久些呢!《海底两万里》赞美了那深蓝的国度,史诗般壮丽的海洋,一个无忧无虑,与世无争的地方,那里有数不清的珊瑚,海藻,游鱼,矿产,正是一幅瑰丽的锦图,我无法用语言来赞美或形容它。 诺第斯号不管在那个年代都是一部不朽的神话。是它揭示了海洋中无限神秘的一切,对于船长尼摩来说,更是精神的家园。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14

1866年,一艘神秘的潜水艇出现在太平洋海域上,一位勇敢的教授带领着他忠诚的仆人踏上了神秘的旅途。茫茫大海之中,究竟有多少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在这里,在大洋的底部,一切都有了答案。

在《海底两万里》中,凡尔纳以惊人的想象力向我们描述了那迷人的海底世界——印度洋中美丽的T字贝壳,丰富多彩的海参,从雌鲸身上提取的奶油……在这里,一切都用电,一切都是水产品,一切都与世隔绝。这仿佛就是一个深海桃花源。

艇长尼摩称得上是这个深海桃花源的主人。他了解大海中的一切,他睿智,机敏,让教授为之折服。行星被他一个个“抓捕归案”,千分之一的密度变化逃脱不了他的眼球,气压当作枪,电做成子弹。他似乎拥有这个桃花源所有的美好:水草在水中舞蹈,珊瑚定格在人们的眼中,各种各样的小鱼穿梭相间,与世隔绝,带来种种奇迹——贝壳丝做的柔软衣服,香藻中提炼的香水……

其实我认为,对自由的向往才是桃花源的核心要义。尼摩艇长其实是印度的达卡王子。他向往自由,他从一个压迫的民族走来,他为了人民而起义,却惨遭不幸,革命被镇压,妻子儿女双亡。他最后选择了归隐大海,打捞金银珠宝去资助人民的解放斗争。他曾经说过:“海上极度太平,海洋不属于暴君。在海面上暴君还能行使自己的权力,但在海下三十英尺的地方,他们的权力就不起作用了。”在他的心里,海洋是个奇妙的地方,是个奇妙的只有自由的海底桃花源。这里平和,就连天敌之间都可以“和平”相处。但人间现实呢?恰恰相反。作者生活在一个国王室专权,花天酒地,而人民却倍受剥削,连块面包也没有的年代呢!或许,两万里的海底就是凡尔纳的桃花源。

的确,海底世界的美妙景致是难以用语言形容的,让人为之惊叹,为之折服。但更美的应该是深海桃花源的自由之美。书末圣经中所提的问题:“谁得以测出大洋深处的深度?”在我看来,世上只有教授和艇长两个人,才有回答的殊荣。

邂逅深海中的桃花源,又何常不是件愉快的事?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15

小时候,没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以为它是一部科普书,向科学老师一样,每一种事物都要挑出来滔滔不绝一番才肯罢休。那是我最痛恨一类书,但连我周围的同伴都为之疯狂时,我的内心燃起了强烈的好奇心,就买了来读。当时已觉得颇为震撼,这本书竟然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让人读了就不想放下;如今读它的时候,没有一丝厌倦,反而更多了一丝欣喜和些许期待。

《海底两万里》是儒勒·凡尔纳的一部力作,讲述的是一位法国博物学家赴美参加科学考察活动后,正准备返回法国时,应邀登上了一艘驱逐艇,参与驱逐盛传的海上“怪物”。然而,博物学家等人非但未能驱逐掉“怪物”,反而被“怪物”所俘虏。其实,所谓的怪物,竟是一艘当时尚无人知晓的潜水艇。他们虽身为俘虏,但却受到艇长尼摩的善待,只不过,为了保密的缘故,不许他们离开潜艇。因此,博物学家一行被迫随潜艇游历各个海洋。后来,他们几经艰险,得以逃跑,终将这一海底秘密公布于世。

两次读这本书,我一直对尼摩艇长的身份、他渊博的知识以及他那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感到好奇。尼摩船长是一个带有浪漫、神秘色彩,非常吸引人的人物。他如大海一般兼具热情、冷酷、和善、危险、温和、暴躁、随和、任性……他根据自己的设计建造了鹦鹉螺号潜水艇,潜航在海底进行大规模的科学研究,但这好像又不是他这种孤独生活的惟一目的。他在海底探寻自由,又对自己孤独的生活深深感到悲痛。但他的良心从没有被残酷的生活经历磨灭过:他可以为法国偿还几百亿国债,看到朋友死去会无声的落泪,会把上百万黄金送给穷苦的人,会把满口袋的珍珠送给可怜的采珠人。我不明白,这样的人有着怎样的经历和出身。但我相信他是一个善良的人。

来吧,让我们一起去探索,一同走进《海底两万里》的世界,去感受自然的神奇和科学的力量。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合集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