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三国读后感

时间:2025-07-12 10:09:13
品三国读后感

品三国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品三国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品三国读后感1

《品三国》就像一本跌宕起伏的小说,让我能够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去领略三国风云人物的风采。

《品三国》是由厦门大学教授根据自己独特的视角编写出来的一本佳作。2006年易中天做客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了“汉代风云人物”系列讲座。他独辟蹊径,“妙说”历史,巧妙地运用“俗不可耐”的语言、声情并茂的表演,有趣地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品三国》里面又很有很有味道的句子。“看历史,必须历史地看。没有前因,就没有后果。只看‘名’,不看‘实’,咬文嚼字,死抠字眼,那不叫‘严谨’,只能叫‘钻牛角尖’。”我也觉得是这样,如果需要深究某件事或者某个人,就必须联系前后、仔细推敲,不能根据某一点就武断地得出结论。再看一句,“当我们赞美和欣赏那些乱世英雄的时候,不要忘记那时人民所承受的痛苦。”这句话小小地震撼了我一下,没错啊,很多时候,我经常被那些豪杰人物的出色风采所吸引,却经常忽略那些最低层人民他们所承受的苦难。拿破仑是一名出类拔萃的英雄人物,我们应该佩服他,但我们也不能忽视那些为拿破仑出生入死的士兵们,在很大的程度上,是那些士兵促成了拿破仑的光辉。最后再看一句,“袁术最蠢的地方,还是他在大家都想当皇帝,又都不敢挑头的时候,迫不及待地当了出头鸟。要知道,出头的椽子是要先烂的。尤其是在群雄割据、势力相当的情况下,谁挑这个头,谁就会成为众矢之的。袁绍他们懂这个道理,因此尽管心里痒痒的,也只好忍住。曹操更是心里透亮。孙权劝他称帝,他一眼看穿孙权的鬼心眼,说着娃娃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袁术却不懂。他以为只要他一抢先,便占了上风,别人就不敢怎么样了。没想到皇帝的称号不是商标,抢先注册的结果只能是玩火自焚。”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易中天讲历史的独特风格,一个“娃娃”、一个“商标”都不禁让人捧腹大笑,而且又让人更容易明白他的意思。

品三国读后感2

中央电视台第十频道的《百家讲坛》是我喜欢看的一档节目,在这个节目中我认识了易中天和他的《品三国》,初听的时候就觉得有意思,异常是他常用现代的一些俗语和事例来解释三国中的人物和典故,通俗易懂,感觉挺新鲜还很趣味:比如他把刘备这一帮人比作一个集团,认为刘备集团好比一个很有前途得民营企业,可惜缺少一个能干得CEO,搞不清自我得主打产品和营销路线,所以生意做得平平淡淡。诸葛亮好比一位超一流的职业经理人,能够让企业起死回生,但没有自我的公司,他自我也不想当老板,所以他们两人就一拍即合了。可惜因为要上班,所以只是断断续续的看了几回。

那天在校长办公室看到《品三国》这本书的时候,禁不住就拿起来看了一下,然后就向校长借了来,带回家慢慢研读了。

刚刚翻开《品三国》,就被它的开场白吸引了――大江东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是我喜欢的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读起它,就感觉到一股磅礴的气势,让人觉得胸襟豁然开朗。

再看下去,又发觉有很多与我原先认知的三国并不一样,比如说刘备这个人物,从电视剧中了解的刘备是个重义气,会用人的好领导,而易中天先生却认为“他跑得比兔子还快”,让人感觉他并不仗义,其实我对他也没什么好感:懦弱、无能、耍心眼、一遇事就明白哭,全靠一般忠心耿耿的弟兄们帮他撑着门面。有时也替这些英雄们不值啊!

《三国演义》是一杯浓浓的咖啡,《品三国》让我让我感受了沁人心脾的甘醇。

《品三国》让我们了解到鲜为人知的历史,也让我们明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道理,如果你对三国也有点兴趣,那也来读一读《品三国》吧!

品三国读后感3

看着他夸夸其谈、谈笑风生,将三国乱世品得有声有色。在他的评点下,周公瑾成了我的偶像,关二爷成了我男神。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关羽,易中天说关羽是个重情义的人,从三国的点滴中也能看出。一是因为当关羽被俘曹营时,曹操给了关羽很多美女和财宝但是关羽始终没有下跪,但当曹操给了关羽一匹马——赤兔时,关羽跪下并道谢,曹操就很郁闷地问关羽:“你为何下跪?”关羽的理由让我捧腹大笑:“因为有了赤兔马我就能回到我哥哥(刘备)的身边了。”他随后重重报答了曹操又回到了刘备的身边。难道这不是重情义的表现吗?

还说,关羽为何被剃头匠称为祖师爷?因为都有一把刀啊!但关羽的刀是砍头的!说到这里,易中天教授自己也忍不住笑了,鬼知道为什么民间那么多古怪的传说。

关羽也被人捧为财神,易中天先生说,有一天关羽还能称为爱神!因为有一次关羽对曹操说:“我要是帮你打败了吕布,你要把那个女的嫁给我。”打仗前一天晚上,关羽还特地跑来跟曹操强调此事。

虽然后来曹操抢了关羽的女人,但是他也被别人抢了东西——被诸葛亮抢了空城计的“发明权”。易中天先生结合了历史各种原因:

1、诸葛在城楼上弹琴你听得一清二楚,找个人将他射下来可好?

2、你不打他,;围他那么个三四天,看他想干什么不也可以吗?

从各种原因分析,诸葛的空城计是假的。

而曹操的空城计是真的,那是因为有一天他自己出门收麦子,吕布突然将军队开到他的城下,曹操一急,让他的家属在城楼上站岗,吕布一看这莺歌燕舞、娇声嗲气,再看见旁边有一个幽深的小树林,想曹操这老贼肯定把军队藏在小树林里了,于是撤回了自己的军队。而第二天来,曹操还真的把伏兵埋在了树林里!易中天先生讲得惟妙惟肖,逗得我眼泪都笑出来了。

易中天嘴里的帅哥周公瑾,一米八四的诸葛亮,少年英雄孙策,我都难以忘怀。

品三国读后感4

“滚滚长江东逝去,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历史在分分合合的时间轨道中回旋,渐渐地拉开了三国的帷幕。

在这群雄逐鹿的过程中,隐藏着太多的谜团,而曹操却是其中最让人费解并且最富有争议的,厦门大学的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向我们介绍并分析了曹操其人。

三国是一个战火纷飞的时代,但乱世才能成就英雄,如雄才大略的曹操,鞠躬尽瘁的诸葛亮,英武潇洒的周瑜,坚忍不拔的刘备……演义出一部恢宏的历史画卷。

曹操在人们心中是一个奸诈小人,是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臣,可我读了《品三国》之后,才知道这是对他不公平的评价,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发布屯田令,富民强国,同时曹操还很大气,主张“唯才是举”,只要有真才实学,不管有什么缺点,都可以不计前嫌,发挥自己的才能,形成了曹操手下猛将如虎、谋臣如狼的盛况,为他今后的问鼎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论功绩,曹操战功累累,破黄巾,杀袁术,攻袁绍,灭吕布,溃马腾,收刘表,败张鲁。虽然有赤壁惨败为曹操征战一生的最大的污点,但以现在全面发展 ……此处隐藏4582个字……/p>

年轻时的曹操,被预言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曹操的形象不是很好,好听一点是“奸雄”,难听一点是“奸臣”甚至是“奸贼”。鲁迅评价曹操是一个英雄。在<>一文中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佩服他。”这就有了三种评价:英雄、奸雄、奸贼。

在书中记载说曹操很喜欢开玩笑,也很喜欢那些爱开玩笑的人。<>记载了一个小故事,曹操的手下的`一位老人,跟曹操开玩笑的说:“今日如果我死了,那经过我墓地要拿一壶酒一只鸡来祭奠我不然的话你在路上肚子疼了可不要怪我。”之后这位老者死了之后,曹操就把这句话刻在了他的墓碑上。

再说周瑜

当你听到周瑜这个名字时,肯定会想到三气周瑜这个历史典故。周瑜担任吴国的都督,易终天先生在各种资料查明这件事是罗贯中编造出来的。

还要说刘备

在<>中大家都很看好刘备,可是在历史中记载中他却是一个十分狡猾之人,他投靠曹操打吕布,投靠袁绍打曹操,投靠公孙赞打袁绍。他如果投靠的人被打败了,他比兔子还快的逃跑。

历史滚滚,如同那奔流不息的河水,已成往事,但那份记忆却留在了心中。

品三国读后感13

前两天看报纸,称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火得不得了,大有超过先前的韩寒、刘心武辈的作品热度。韩寒不去说他,因为其所谓的作品,属于“超女”一类文化;而刘心武的“红学”研究,大抵是玄学一派的变种,比周汝昌先生近年的“红学”研究走得更远,因为他“研究”出来的东西,都是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没有写过的,他已“超越”了《红楼梦》,所以炒作得十分热火。而相映成趣的倒是《红楼梦》原著反不及刘心武的“品红学”叫得热火了,这就叫人看不懂。

现在,易中天的《品三国》,由于先是电视台讲解,接着又是出版社炒作,其书、其人已经被炒作得十分热火了,又正逢伏天,所以让人觉得易中天这三个字分外火热,像伏天的太阳,让人吃不消了。据《新闻晨报》报道:易氏的《品三国》已“未卖先火”,45万册被征订一空,易中天肯定将净赚140多万元。而出版社还称:易氏这一品牌,将“几乎是老少通吃”。

但我以为,易氏畅销是可能的,但“老少通吃”却未必,例如我就未被他“吃”掉。易氏的“品”三国,由于他以通俗的说书方法讲故事,所以听众很多,也做到了津津有味,这是他的成功之处、精明之处,他能赚这么多“银子”,说明知识值钱了。但是,我看过易氏在报上刊登的“品三国”一书摘编,觉得他所讲的东西还是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最主要的一点,是他把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和陈寿的史书《三国志》放在一起“品”了,这就把《三国演义》中的艺术描写与《三国志》中的历史真实一锅煮了,而历史与艺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如果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去读《三国演义》,处处从史实的角度去考据它,则《三国演义》魅力何在?再说,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本身并非为了演绎史实,三国史、三国中的诸多历史人物,只不过作为他抒发理想的一个载体而已,他因为在元末明初英雄并起年代未能获重用,才决心写《三国演义》来表现自己能“安天下”的才智。

这样的品三国可以休矣!

品三国读后感14

这个暑假读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被里面的人物深深地感染到了。曹操,虽是枭雄却有宏伟的目标;刘备,虽是贩商却有安汉兴刘的志向;孙权,虽是官二代却仍发展孙吴集团;司马一家,虽为家臣却有成就霸业的心愿,并为其发奋努力。

今天我就要对刘备这个人做一番粗略的评价。

刘备出生于旁落的皇族,是个皇族至亲,以卖草鞋为生。在黄巾起义的时候结识关羽、张飞这两位虎将,并且桃园三结义,成为了兄弟。这三人一路起起伏伏:在十八路诸侯讨董卓的时候,关羽温酒斩华雄,却没有受到袁绍赏识;在长板桥退军之际,张飞大喝三声,吓退80万曹军……对于他们二人的故事那肯定是家喻户晓了,而刘备虽不是以武力自居,而是用仁义。他三顾茅庐,请出了卧龙诸葛亮;不顾家事,飞骑去请凤雏庞统;在蜀川之地,不到万不得已不夺蜀川。这些都是仁义之师的象征。

然而他却犯了最低级的错误:没有主观见解。在隆中对中,当诸葛亮提出攻占蜀川后,兵分三路去取魏国首都(这样刘备的大将虎将都分开,兵力也分开,容易让东吴乘虚而入),这个方案明显是存在很大的漏洞的,刘备却没有发现,或者说发现了也没有指出来,是导致了当时最强战力蜀国直接衰弱的主要原因。在大将兼兄弟关羽和张飞死后,刘备更是鲁莽而是去了谋略,竟然举整国之力去硬攻东吴,最后因为水土不服和天气等原因使陆逊火烧连营,进而气死了刘备。强盛的蜀国就此衰落,刘备毕生心血付之东流。如果当时他不是只想着报仇,而是与东吴进一步结盟,东吴肯定会因为招惹刘备得到原谅同意结盟,进而直捣黄龙,一统天下完成安汉兴刘的心愿。

综上所述,我认为刘备虽是仁义之君,却在处理某些事情上失去理智,就如复仇,是一个充满仁义道德却缺少理性思考的一位有得有失的君王。

俞敏洪说过:一本《三国》治新东方。可以看出,《三国演义》这本书的作用很大,多读只会有百利而无一害。

历史上对刘备的见解很多很多,这只是我的判断与见解。

品三国读后感15

这是一个群雄逐鹿的时代,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里曾经走过一批个性张扬的英雄豪杰。在没落的东汉末年,三国九这样悄然的登上了历史舞台。说它是一段历史,说它是一段演义,还是一幕精彩的话剧。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短短的百年,三国为历史的画卷增添了绚烂的一笔。

很小的时候就喜欢三国,简单的把自己幻想成三国的一员,意气风发的称雄在千年以前的沙场之上。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发现小时候的那些幼稚的想法,或许是从最简单的对三国的喜爱产生的。越是喜爱,就越想去探索它的真实。《三国演义》毕竟是在几百年之后的角度上用文学的方法来描写那段历史。然而文学形象毕竟替代不了真实的那段历史。之后就开始阅读《三国志》,想到作者能够以史学家的身份将历史与感情融合在一本史书真的很不简单。当我仍然在三国的历史琢磨的时候,我看到了《易中天品三国》,易老师以近代视角,以故事说历史,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让我明白到底应该去看待三国,去正确认识三国人物。翻开尘封的历史书籍,看那些名垂青史的历史人物。他们的成功与失败,归根到底是他们做人上,品性上的成功与失败。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但是通过三国里面人物的斗争,我们可以发现,分析战争还是政治上的胜利与失败,总归是领导者做人的成败。胜败岂无凭?事实上早在斗争的一开始就已经有做人上的优势与缺点决定了。这一点已经不再仅仅局限在三国里面,滚滚长江东逝水,历史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昔日的盛衰,也不仅仅是鲜活的历史人物,而是让我们明白,要以史为鉴,为自己在前进的道路上铺就基石。命运为你安排了起点,行程则就要自己掌舵。

黯淡了刀光剑影,惯看秋月春风。多少英雄豪杰,繁华盛衰,都已经随滚滚江水奔流入海。古今多少事,都已付笑谈中。学习三国,学习历史,让它为自己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指明方向。锻炼磨练自己,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目标!

《品三国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