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初中化学说课稿模板合集七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认真拟定说课稿,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学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化学说课稿 篇1根踞教学内容和新课程标准,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
(2)知道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和危害
(3)了解保护水资源,开发水资源方法
2、过程和方法:
(1)学习利用身边的报刊、网络等资源获取信息
(2)学习利用数字和图表来获取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形成正确、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
(2)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分析:
通过第二单元的学习,学生对身边的化学物质“空气”有了初步的了解,接着学生又认识了另一种身边的化学物质“水”,并学习了水的组成,性质及净化,最后展开“爱护水资源”这样一个社会课题,不仅符合学生认知特点,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各方面能力。本课题主要介绍两部分内容:一是水资源概况、二是水资源的保护。水资源的保护是从节约用水和防治水体污染两个角度介绍的,这两个问题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也是这节课的重点所在。
教学对象分析:
九年级学生由于刚刚接触化学,分析、归纳、概括能力相对薄弱。我所教授的学生为合肥市市区的学生,由于合肥市近年来并未出现严重缺水现象,学生大多没有时间到郊外观察和实际考察水污染情况,对于淡水危机和水污染问题,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不具备,所以如何让学生感受淡水危机和水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后果,如何解决水体污染问题,就是本堂课的难点所在。
教学流程中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在本课中我是这样运用多媒体手段,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
一、联系生活,引入课题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我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了一段视频新闻,让学生了解到表面上我们过着用水无忧的生活,实际上水危机现象早已存在。此处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的视频新闻,让学生感到真实可信。
二、增删调并,上好新课
在本课中我将学科中的书本知识尽可能的“增删调并”。比如,我增加了海水淡化问题、节约用水的标志、水体富营养化等内容。我将节水、护水、开发水资源等内容进行了调并。这样做,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更符合学科书本知识内在的逻辑结构,这些是我这节课的亮点,也是我的匠心所在。
对于水污染,在本课中,我播放了一段视频新闻,还展示了多张水污染危害的图片。通过这些,学生的内心受到了强大的触动,巨大的震撼,面对黄河在流泪、淮河在哭泣、长江在受罪等情景,学生从内心发出呐喊:“不能再污染水了。”如果此处不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而仅仅用传统的讲授法、讨论法是没有办法让学生有着直观感受的。多媒体技术解决了本课题的难点,起到了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效果。
三、创设情境,结束新课
通过九寨沟如诗如画的美景,与先前水污染进行了鲜明的对比,拨动了学生的心弦,让学生感受到只有山美、水美,人才能更美。
教学方法:
在本节课中,我运用了读书指导法、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我们知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高清晰度的讲授,热烈地讨论、认真地阅读、适当地练习,多种教学方法的恰当组合,使得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教学反思:
1、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关注健康。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向学生提供了感性经验。
3、由于多媒体资源的缺乏,不能完全满足个性化学生的需求。
初中化学说课稿 篇2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题以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展开,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和分析介绍了水的组成,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在认识了水的组成的基础上,又学习了一种新的物质——氢气,并结合前一单元所学氧气的知识,从组成上的区别归纳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在课题之后还提供了稍详细些的资料——水的组成揭秘,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系统知识。
本节内容是为今后学习元素的概念埋下伏笔,对正确书写化学符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②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它的化学式为H2O。
③了解氢气的性质。
④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及区别。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归纳和运用知识等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态度。
(2)在教学中渗透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
(3)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3. 教学重、难点
实验探究认识水的组成及区分单质和化合物是本课题的重点;从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是本课题的难点。
4.教具准备
直流电源、水电解器、电解用水、火柴,木条,酒精灯,小试管、投影仪。
二、说教法
创设学习情景→实验探究→验证实验→讲解总结
三、说学法
教学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活动,而且需要学生的活动。学生的学习方法有:
1.探究学习
学生在观察演示实验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
2.多种感官协同法
化学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需要耳听、眼看、脑想、手写等结合起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应做好以下指导:指导正确使用教科书;指导学生正确听课。
四、说教学程序
1、创设学习情景
在上课之初,先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
观看之后,学生意识到人们对水寄予的感情和人们对水的熟悉程度。水是地球上最普通、最常见的物质之一,不仅江河湖海中含有水,各种生物体内也都含有水。
[投影]展示下列资料
生物体内都含有水
2、实验探究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水曾被看作是一种元素。直到18世纪末,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拉瓦锡通过对水的生成和分解实验的研究,才确认水不是一种元素。
[引导学生看课本P45资料(水的组成揭秘)]
拉瓦锡让水蒸气通过一根烧红的枪管,得到了“易燃空气”,而我们通过电解水也能得到“易燃空气”,并可以揭开水的组成 ……此处隐藏11268个字……的组成,了解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d、认识物质的可分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分析推理、归纳总结及阅读等能力。
(3)思想情感目标
进行化学史教育,激发学生爱科学的热情,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认识物质的可分性,逐步培养量变引起质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原子概念;原子的结构
教学难点:原子概念的形成
4、对于教材的处理
要让学生理解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粒子原子的概念及结构是本课时教学上最大的难点。故将此种微粒通过电脑制作成形象、生动的模拟动画,让学生更直观的接受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理解分子、原子概念,初步形成原子结构模型。
二、说教法
主线:激疑——探索——引导分析——归纳总结
1、对于原子概念的教学,我采用实验—分析—归纳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首先从实验入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直观接受宏观物质的可变性,并积极思维,逐步认识到分子虽小,在化学变化中却可以再分的客观事实;通过演示模拟动画,分析水分解反应的实质得:在反应过程中,构成水分子的氧微粒和氢微粒并没有改变。从而概括出原子的概念。
2、引导学生讨论、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原子的基本性质。
3、列表比较分子、原子的相似、相异及相互关系,进行抽象思维训练。
4、对于原子结构的教学,仍从观察实验现象入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初步建立原子的核型结构;充分利用模拟动画,进一步学习原子的组成。
三、说学法
主线: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总结,得出结论
1、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从实验入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积极思维,并借助形象、直观的模拟动画,接受微观粒子的客观存在。
3、引导学生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并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引出新知识。
4、通过小结、课堂练习,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初中化学说课稿 篇7一. 教材分析
从知识结构来说,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教材选择了空气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承接了小学对空气知识的介绍,更重要的是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空气污染对人类的危害也是学生经常见闻的,而需要科学方法测定空气组成成分带给学生从未有过的体验。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1. 目标确立:
⑴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认识空气的组成,学习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进而测定其含量的方法。
⑵结合社会生活了解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⑶通过验证通风不畅环境中空气与新鲜空气的区别和认识空气质量日报,增强关心环境、关爱自然的意识和责任。
⑷在分析空气组成的基础上,初步认识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2. 重点及难点,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重点:让学生认识空气对人类和自然界的动植物的重要意义。知道空气是重要的自然资源。
难点:设计实验方案,测定不同环境中空气的成分。
突出重点方法: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储备对空气进行重新认识,通过学习和讨论较为理性、科学地整理自己对空气的理解,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突破难点方法:给学生讲清该实验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操作要领。最后再把学生的思维扩出去:你还能设计哪些实验来证明这一问题?(可留作课外作业,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二. 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了启发式,边实验,边观察,边讨论及科学探究,自学等综合性的教学方法。根据化学教材学科的特点,从学生的认识规律出发,以实验为基础,理论为线索,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实验探究,边实验,边讨论,边比较,进行探究性学习,突出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同时发展学生的智能,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 学习方法
由于客观条件所限初三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还不是很强,为了有意识的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本节课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亲密合作,讨论交流为主旨学习方法,真正做到了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成为了课堂小主人。
四. 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按照我校“师导生探”的教学模式可归纳为: 激发情趣,出示目标---出示自学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实验(重点)---实验探究---活动天地(自学)---当堂训练。
1. 激发情趣、出示目标: 课件出示①②③④
导入新课:上课开始,教师富有激情地表白:空气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物质,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空气的“海洋”里,离开了空气一切生命就不符存在。那么:(课件出示)
(1) 你知道空气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2) 空气中含有哪些物质?
意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 学生积极回答对空气的认识。(课件出示——空气成分)
意图:给学生一个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认识能力。
3. 在认识空气成分的基础上,将问题引向深入:
同学们都知道氧气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测定空气的中氧气的含量呢?同学们感兴趣吗?好!今天就给大家提供一个平台。请你设计实验进行证明。
4. 在教师的点拨下,引导学生思考实验思路。同时需要学生明白:(课件出示)
(1)实验目的。
(2)实验原理,引 导思路:
a.如何将密闭容器中的氧气消耗掉而又不产生新的气体?
b.如何测得消耗掉氧气的体积?
(3)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观察现象,记录数据。
(4)讨论与交流,得出结论。
重点讨论:同学们实验结果差别较大,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学生各抒己见。最后教师总结。
(课外研究性学习:你还能设计出什么实验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意图: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实验探究能力,真切体会到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教师小结空气的成分,并引出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学生以具体的例子为感知对象,形成对混合物、纯净物的认识。
意图:巩固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
6。自学“空气是一种重要资源”知道拉瓦锡首先得出“空气是氧气组成的结论”。 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7.认识空气质量日报。学生自学,明确日报内容,体会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8。探究实验:空气质量的差别。
学会采集气体样品方法,学会如何验证二氧化碳。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 意图:锻炼动手能力,使学生获得深切的真实感受。
9. 当堂练习. 意图:巩固所学重点知识。
文档为doc格式